题徽州殷氏所藏息斋画竹
题徽州殷氏所藏息斋画竹。明代。周瑛。 平生无计医凡俗,每思开轩学种竹。息斋此画自何来,坐觉寒阴满书屋。断根入地吴蚕僵,密叶排云威凤翔。洒洒清风照长渭,濛濛翠雾浮清湘。人世韶音久不作,有材如此转零落。龙笙凤管归何处,变作秋声撼厓壑。紫阳山高白日寒,幽人自倚疏帘看。秪恐六丁下收拾,夜半失却青琅玕。 
 
						[明代]:周瑛
						
						
						
						
							 平生无计医凡俗,每思开轩学种竹。息斋此画自何来,坐觉寒阴满书屋。
断根入地吴蚕僵,密叶排云威凤翔。洒洒清风照长渭,濛濛翠雾浮清湘。
人世韶音久不作,有材如此转零落。龙笙凤管归何处,变作秋声撼厓壑。
紫阳山高白日寒,幽人自倚疏帘看。秪恐六丁下收拾,夜半失却青琅玕。
  
							
							 平生無計醫凡俗,每思開軒學種竹。息齋此畫自何來,坐覺寒陰滿書屋。
斷根入地吳蠶僵,密葉排雲威鳳翔。灑灑清風照長渭,濛濛翠霧浮清湘。
人世韶音久不作,有材如此轉零落。龍笙鳳管歸何處,變作秋聲撼厓壑。
紫陽山高白日寒,幽人自倚疏簾看。秪恐六丁下收拾,夜半失卻青琅玕。
 							 
						 
						
													
					 
					
				 
																
				
				
					
					唐代·周瑛的简介
					
									 (1430—1518)福建莆田人,字梁石,号翠渠。成化五年进士。任广德知州,以有善政,赐敕旌异。弘治初历四川参政、右布政使。始与陈献章友,而不以献章主静之说为然,谓学当以居敬为主,敬则心存,然后可以穷理。有《书纂》、《翠渠类稿》。 
 ...〔
				
► 周瑛的诗(266篇)				〕 
				 
				
				
					
					
						明代:
						李孙宸
					
					
					
					
						 禁城开晓望,曙色乱晴阴。柳暗春藏陌,花明暖到林。
条风翻戏蝶,淑景动鸣禽。最是宸游地,春来雨露深。
 
						  禁城開曉望,曙色亂晴陰。柳暗春藏陌,花明暖到林。
條風翻戲蝶,淑景動鳴禽。最是宸遊地,春來雨露深。
 
					 
									 
				
					
					
						清代:
						李重华
					
					
					
					
						 李杜横驰翰墨场,如椽韩笔颇相当。数篇《琴操》尤高躅,束晰何因便《补亡》。
  
						  李杜橫馳翰墨場,如椽韓筆頗相當。數篇《琴操》尤高躅,束晰何因便《補亡》。
  
					 
									 
				
					
					
						唐代:
						齐己
					
					
					
					
						 又挂寒帆向锦川,木兰舟里过残年。自修姹姹炉中物,
拟作飘飘水上仙。三峡浪喧明月夜,万州山到夕阳天。
来年的有荆南信,回札应缄十色笺。
 
						  又挂寒帆向錦川,木蘭舟裡過殘年。自修姹姹爐中物,
拟作飄飄水上仙。三峽浪喧明月夜,萬州山到夕陽天。
來年的有荊南信,回劄應緘十色箋。
 
					 
									 
				
					
					
						唐代:
						元稹
					
					
					
					
						 忆远曲,郎身不远郎心远。沙随郎饭俱在匙,
郎意看沙那比饭。水中书字无字痕,君心暗画谁会君。
况妾事姑姑进止,身去门前同万里。一家尽是郎腹心,
 
						  憶遠曲,郎身不遠郎心遠。沙随郎飯俱在匙,
郎意看沙那比飯。水中書字無字痕,君心暗畫誰會君。
況妾事姑姑進止,身去門前同萬裡。一家盡是郎腹心,
 
					 
									 
				
					
					
						宋代:
						释居简
					
					
					
					
						 千骑精明振物华,麦畦分处槿篱斜。山虽有尽春无际,李竟不言桃自花。
绿涨新添前夜雨,青归不减去年畬。酒杯弗酹刘伶土,重为斯文一叹嗟。
 
						  千騎精明振物華,麥畦分處槿籬斜。山雖有盡春無際,李竟不言桃自花。
綠漲新添前夜雨,青歸不減去年畬。酒杯弗酹劉伶土,重為斯文一歎嗟。
 
					 
									 
				
					
					
						:
						俞明震
					
					
					
					
						 自浮沧海送残阳,渐觉閒身人莽苍。一掬酸辛成独往,无边天水共微光。
风樯隐隐开元气,朔雁声声吊战场。凄绝一更初魄语,故人相望涕成行。
 
						  自浮滄海送殘陽,漸覺閒身人莽蒼。一掬酸辛成獨往,無邊天水共微光。
風樯隐隐開元氣,朔雁聲聲吊戰場。凄絕一更初魄語,故人相望涕成行。